泉源网

从自救到他救,我如此应对焦虑

[ 491 查看 / 0 回复 ]

从自救到他救,我如此应对焦虑

秋英

在圣经中,诗人大卫唱到:你是我藏身之处,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诗篇》32:7)苦难,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自始祖开始。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苦难不是刀剑临城尸首满街,不是天铜地铁饿殍遍野,也不是瘟疫流行无法医治。虽然我们确实经历了几年疫情,也曾人心惶惶。但过去之后,我们很快便归于平静。更常态化的痛苦,于我而言是来自于内心的焦虑。

1
我在大学期间受洗归主,随着信主的时间越长,我越发感受到自身的焦虑并没有因为基督徒的身份而减少。初信之时,为找工作忧虑;工作确定了,又为婚姻发愁;兜兜转转总算结婚了,又为柴米油盐担忧;感谢主,成为孕妈了,可又开始担心肚子里的小生命是否发育健康。这还仅仅是忧虑具体事情,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迷茫,忧虑生存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
焦虑是一种被公认的很不好的状态,我们都喜欢吃喝快乐,而不愿观看内心的一团乱麻。可身处焦虑中的人,越想要摆脱焦虑,就越会陷入更深的焦虑中。正如一个落水的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拼命自救,却看不见那个在岸上对他伸出援手的人。虽然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做法既愚蠢又可笑。
我也会在焦虑时想出各种自救的办法。比如,我发现自己开始焦虑了,就会努力把闲暇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做饭、看书、运动、泡脚,等等。每天像陀螺一样有规律地旋转着。陀螺不需要思考,这样我就可以逃避各种各样的想法与内心的感受。等到情况再严重一点,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再继续维持陀螺的生活,就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帮助,向我信任的朋友倾诉。

2
关于倾诉这件事,我想起网上一个段子,说有两个女孩子合租,她们总用微信交流。一次其中一个女孩子有事找另一个,不停地敲她的房门,过了好一会儿,对方才在微信上跟她说:你听见有人敲门吗?我们这个时代,交流太少,倾听更难。毕德生牧师在《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里也表达,教会中常常倾诉的人有时会被当作祥林嫂,因为生活疏离,无法同感,也没有时间倾听。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在我最最想倾诉的时候,打电话过去,但对方往往正在忙手头上的事情,等过了那个劲头我又不太想说了。不想说,是因为我已经进入另一种自救中。我会找各种电视剧来掩盖焦虑,或者改刷各种短视频。不知道刷了多久之后,我感受到更大的空虚与无力感。我使出浑身解数,现在只能缴械投降。
可是焦虑仍没有停止,宝宝的健康、夫妻的关系、家里的日常开支,等等,又不停在脑袋里打转,我开始叹息、抱怨,这样的生活还要过多长。无奈之中,我知道只能找上帝。于是我跪在上帝面前,有时候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有时候就一直重复:主啊,帮助我!然后慢慢归于平静。

3
说实话,我很厌烦这样周而复始的经历,心想为什么不能学聪明一点,一开始就跪在上帝面前寻求帮助呢!但是,我不能。大卫常常在诗歌中吐露自己的焦虑:被敌人追杀、被恶人议论、遭人背叛……他终日愁苦,可到诗歌结尾处,大都是对天父的信靠与赞美。不论是眼泪把床榻漂起,还是骨头枯干如夏天的干旱,他都真实以自己的心回应上帝的慈爱与信实。这样的经历让我看见两种截然不同的藏身之所。
第一种是人造的藏身之所。当我们或用忙碌的日程计划表、闺蜜间的倾心吐意或一顿饱饱的美食来隐藏焦虑的时候,我们会获得快乐,甚至有时候还会带来虚假的价值感。因为会感受到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状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可是,等到焦虑大到我们无法承受之时,我们无法再忽略它了,这个藏身之所也就败露了。
第二种是以上帝为自己的藏身之所。我们不用任何东西来遮掩,就让焦虑袒露在上帝面前。透过我们的焦虑、自己的无知、内心的骄傲与自大,我们的控制欲都在上帝的光中显露无遗。于是,我们开始羞愧,开始抓住上帝的慈爱,开始躲在上帝的膀臂之下,观看上帝所行的奇妙可畏之事。
作为基督徒的我们,都不会否认第二种藏身之所才是真实不朽坏的庇护。可是,这个从自救到他救的过程是我们没有办法绕开的生命体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合情合理地继续按照老模式生活,我们需要学习。最近读毕德生牧师的《返璞归真的牧养艺术》时就给了我这方面的启发。

4
他在书中提到三种语言:第一种关乎亲密与关系;第二种关乎信息;第三种关乎动机。在我们的文化中,更重视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鼓动人行动的语言,而关于亲密相关的语言的影响力在渐渐淡化。牧师举例说,婴儿与妈妈之间的咿咿呀呀其实没有传递具体信息,却令人愉悦;恋人间煲电话粥,你侬我侬,虽没有什么重点事由,却在增进感情。我们与上帝之间是哪种语言呢?我想起大卫很多诗歌中都有重复的主题,在单独一首诗中也常常有重复的表达。想来,祷告更像第一语言,一种亲昵关系性的语言,不用非得条理清晰地说出一二三,也不需要摇动上帝的手为我做这做那。
除了三种语言,他还提到了三种语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中间语态。中间语态放在祷告生活中就是我们既不是操控上帝,又不是被上帝操控,而是投身上帝的行动,并参与其结果。祷告的日常会帮助我们缩短从自救转向他救的进程,也会让我们以更合宜的方式来面对我们内心挥之不去的焦虑。
焦虑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过街老鼠。焦虑是我们日常中的一个部分,它作为一个信号,告诉我们需要回到与上帝第一语言的中间语态的祷告当中。人人都渴慕的最完美的生活方式是时时事事都在这样的祷告中。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生而平凡,只有当焦虑的警报一响,我们才不会沉醉于花花绿绿的世界,而忽视了灵魂的需要。正如一个病症出现了,我们才会去找医生。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焦虑是好的,它显出我们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有病的人,是一个不靠上帝的恩典就活不下去的人。


摘自《一盏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