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如何让孩子成为自己

[ 3814 查看 / 0 回复 ]

父母们愿意孩子成为TA自己吗?
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说:愿意,当然愿意!
但现实是,我们并没有做到,
我们可能连起码的“倾听”、“尊重”都没有做到,
更不用说“接纳”甚至“支持”了……
我是一个老师,我经常要和孩子谈话,也要和父母谈话,偶尔也会和老师谈话。我常常看到孩子面临抉择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知道我自己要什么。


他们在谈自己的时候,常常让我觉得,那个“自己”好像很遥远,好像不是他们认识的人一样。我就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后来才发现,我们的孩子在教养的过程中,常常不被允许成为他自己。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问老师和父母,你们愿意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吗?


而他们的回答都很肯定,“可以啊,我当然愿意,我完全尊重孩子的意志。


我接着会问,“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意志吗?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吗?当个工程师或者服务员,你们都不会干涉吗?你们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性取向吗?他们可以当一个异性恋,也可以当一个同性恋,也可以是一个变性人。你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吗?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情绪,他可以认识自己的情绪吗?”


当孩子生气的时候,大人会安慰孩子“不要生气,你再生气爸爸就要生气了哦。”当孩子难过的时候,大人会说:“不要难过了,别想那么多,没事啦。”尤其男生,从小就被教育要刚毅,不能随便流眼泪。那么孩子长大之后,难过的时候,他可以流泪吗,他真的认识他自己吗?


比如说,我要来TED演讲了,我跟老师说我害怕。老师会跟我说,“自信些,不要害怕,你把台下的人当西瓜。”甚至他们还会给我建议,“你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可以的。”但这些话真的有正面意义吗?甚至他们的话一说出来,我就觉得离自己更遥远了。我不能接受自己的害怕,那我怎样认识自己呢?


当我问父母,“你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他们一般会回答,“愿意啊,我们家孩子意见特别多,你一说什么他都跟你争辩个不休。”而当我问孩子的意见的时候,孩子一般会回答说,“可以啊,都行,我无所谓的。”这哪里是“有自己的意见”?


有一个妈妈,问女儿中午吃什么,女儿跟往常一样,回答:“随便,都可以。”尔后妈妈说,“不要随便,今天什么都可以吃,你来点,我都会满足你。”孩子听到这里非常开心,还认真地跟妈妈核对,“妈妈,真的什么都可以吃吗?”妈妈说,“都可以,你说吧。”孩子想了很久,妈妈开始催女儿,“叫你自己想了,你又想不到了,赶快。”孩子又过了一会儿,小心地说,“我想吃盐酥鸡。”妈妈脸色就变了,“妈妈跟你说过多少次,盐酥鸡太油腻了,不能多吃。换一个。”孩子双手托腮,又想了很久才说,“我想吃布丁。”这次妈妈的脸色更难看了,“布丁不能当正餐,中午要吃正餐的,要我说多少次。”


这算是尊重孩子意见吗?一只鸡被装在笼子里太久了的话,就算放出来,它也不会走路了。教育孩子也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就根本不理睬孩子的心愿和想法,这样等某一天你想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孩子也不再有意见了,变得无所谓,随你便。

有些父母都会表现得好像很尊重孩子,“你说说看你的意见,什么都可以说的。”可是当孩子说出了自己的选择,父母又常会皱着眉头问,“真的要这样做吗?你想清楚了吗?”孩子感到很沮丧,不知道到底是相信父母的话语,还是相信父母的表情。如果孩子放弃了选择,父母还会义正言辞地说,“爸爸/妈妈有答应你啊,是你自己不做选择的。我本来就很开明的。”


哦,这是开明吗?这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意见吗?


我常去一些学校做演讲,演讲结束后一般会有老师做结束主持,他们往往会问一句,“老师演讲的好听吗?”他可以让孩子自由的回答吗?我的孩子可以回答“不好听”吗?虽然这样听起来好像让孩子各抒己见。可是大部分都会回答,“好听!”曾经听见有一两个孩子说“不好听”,我们的老师怎么回答他们呢,“是吗?真的不好听吗?你们有认真听老师演讲吗?”


我们发现,孩子的意见一说出来,都会遭到打压,不允许有自己的意见,必要整齐一致。


那么这样的话,一个从小就意见不被尊重的孩子,一个不能认识自己的孩子,一个不能成为他自己的孩子,他长大之后,会是怎么样呢?我发现,这样的孩子,不能接触自己真正的内心,打从内在就不能接纳自己。


曾经有一个妈妈带着女儿向我求助,女儿已经辍学了。她不愿意去上学,原因是她在学校里没有朋友。我问她,“你愿意跟自己做朋友吗?如果有一个你站在这里,你愿意跟她做朋友吗?”她听到我这么奇怪的问题,想了一会儿说,“不愿意。”她觉得她很糟糕,她不是个好孩子,不愿意跟她做朋友。她从内心就反感自己。一个不能认识自己,不能成为她自己的孩子,是没有办法与别的人交朋友的。


我们不会鼓励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我们不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看法,我们对他们做的都是命令,“不能”怎样怎样,“你要”怎样怎样,孩子从小就没有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的机会。


而实际上,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个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他遇到的一个困扰,我们都应该真正倾听,与孩子发生一种联结性的互动。只有在这个联结性的互动中,我们才能渐渐引导孩子,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而不至于,一看到他自己,他就感到排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才能学会接纳,学会爱自己。我想他如果跟自己有了比较美好的关系,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也会好很多。


Source:

中国教育研究

百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