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源网

耶稣与迦南妇人

[ 13408 查看 / 0 回复 ]

  任不寐


马太福音1521-28马可福音724-30



Jesus and the Woman of Canaan 1 Matthew1521-28Mark724-30


税吏马太(Author)的文字编辑能力在马太福音(Text)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首先他娴熟地处理了旧约和福音书之间连带关系,因此能够将马太福音雄辩地放在犹太读者(Receptor)面前并说服他们弥赛亚“如约而至”。其次——如果帕皮亚(PapiasAD 130Interpretation of Our Lord’s Declarations)正确的话——马太起初用亚兰文收集整理了耶稣的谈话,因此使马太福音中耶稣的言论在希腊文本中精确(事实而非修辞)而饱满。最后,圣灵使用马太的“职业专长”将马太福音的结构设计的非常严谨,因此读者阅读马太福音实际上等于不断随主穿行过6天的事工然后在礼拜天进入教堂听主讲道;不仅如此,叙事部分和讲论部分如此交替出现更是为了互相论证、互相说明。了解马太福音以上写作特征之后,读者才可能真正进入耶稣和迦南妇人对话的现场,并通过祈祷了解这段难解的经文的奇妙和深邃。

        教会为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与世界争论很久了,愿所付出的心血蒙主纪念。争论的焦点或世界攻击福音的焦点之一集中在耶稣这句话上:“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1526);或者还有另外一句经文:“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1524)。这两句话被用来指控耶稣对外邦人的歧视,而对一个痛苦中求助的妇人的态度,反证耶稣是非耶稣。教会的回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狗”身上做文章,以“小狗非狗论”强调耶稣并未羞辱迦南妇人,这里还特别加进了对耶稣讲话时“亲切态度”的过度想象。第二、耶稣就是用“否定性”的言词要挑战迦南妇人的信心,并以此来给门徒一个特别的功课;并特别强调,从始至终,耶稣从未如门徒之愿将妇人打发走,反而不断用“语气”鼓励她向前。第三、用“救恩先以色列人后外邦人”的罗马书的“神圣秩序”解释耶稣对外邦人的态度。西人教会在一千年多来首先提出了这些回应,19世纪以来,汉语解经家如倪柝生等,将这些解释介绍给中国教会。这些解释总能使我们接近一些真相,但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事实上的证据不充分,另一方面,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可能在于,护教方面在使用非基方面的“上帝”(耶稣)概念,而事实上,这个共通或通约的“上帝”根本不是“上帝”。所以护教神学有可能在争论中被对方的概念所吸收和同化,在“我们的上帝”就是“你们说的上帝”的争辩过程中,教会获得了形式上的胜利,世界获得了原则上的胜利。世界需要一个人性化的上帝,否则就要造反至少扬长而去;教会负责为此提供安抚,并通过这个人性化的非上帝说服世界返回他们的座位上去。在这个过程上,上帝越来越象“好人”,人越来越象上帝。


        一、旧约与新约

        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马太福音放在新约第一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连接这新旧两个世界,它是一桥梁。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是这座桥梁的一个缩影——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桥的这一端,却可能忘记了我们的来处。耶稣遇到迦南妇人之前发生了什么,对理解耶稣和迦南妇人之间的对话是至关重要的。阐释这段经文,首先必须重现旧约背景,然后是马太福音前十四章特别是第十五章前部分(1-20)的背景。事实上,这故事本身也正是按这样的秩序展开的——“瞎眼”却不得见。

        1、推罗、西顿、迦南,鬼——旧约背景
        马太通过推罗、西顿和迦南这三个地名几乎将整个旧约铺陈在迦南妇人出场之前。把旧约背景牵扯进来,无意正是马太福音要向他的犹太读者显示的。事实上,旧约令人惊奇地用很重的篇幅论到了推罗、西顿,总体上说,推罗西顿为耶和华咒诅之地。

Nehemiah13:16-17Psalms8315-18Psalms 45:121 Kings16:31Isaiah23Ezekiel262728Amos19-10Joel34-8Zechariah92-4。以赛亚书用一章,而以西结书用了整整三章的篇幅“论到推罗”。在教会传统上,这些篇章也被“基要真理”理解为对撒但的描述。

        神乃是三位一体的神,基督并非要废除旧约的律法,当咒诅在十字架上归到耶稣身上之前,推罗、西顿仍在旧约咒诅的捆绑之下。如果这一事实是清楚的,耶稣退到推罗西顿首先是肯定先知的预言,然后才是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代赎向全地宣告自由。耶稣和迦南妇人的对话发生在旧约和新约之间,发生在律法和新创造之间。迦南妇人的女儿被鬼附着,显示出撒但依然在那旧世界进行着绝对统治,推罗西顿还是那个推罗西顿。神是信实的,他不说谎,他也是永恒不变的。耶稣对推罗西顿的“羞辱”(“狗”),恰恰证明基督就是来自旧约的那位神,而这一点,正是马太福音要告诉犹太读者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另外的福音书中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如果释经学者将耶稣对推罗西顿的态度诠释得更为人性化,耶稣的神性就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而十字架上的救恩,包括对迦南妇人的救赎,都将大打折扣。只有彻底败坏的人才需要恩典。

        迦南在圣经上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概念。首先,迦南族人是被诅咒的,从创世纪到撒迦利亚书贯穿了神对迦南族人的愤怒(Genesis9:25Deuteronomy20:16-18.Judges3:1-3Zechariah14:21)。然而,“迦南美地”又是神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Exodus3 : 8);出埃及记紧接着创世纪展开了神在基督里对选民的重新创造史。由埃及进入迦南,被历代教会回想为由世界进入天国,这是充满着圣灵见证的。这个矛盾(诅咒和应许)不过证明了神是创造的神,神就是要在石头上凿出泉水来(推羅原意為岩石,参考114
: 8),就是要“无中生有”。然而出埃及入迦南这一天路历程,在整个旧约中从来没有彻底完成过。一些迦南族人,包括推罗西顿人,一直杂居在以色列人中间,成为他们的困扰和功课。出埃及入迦南是旧约的未尽事业,是未完成的创造。这一未完成时直指基督降临——这就是耶稣“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的旧约背景。摩西甚至未能进入迦南;他的继承人约书亚同样没有真正实现对迦南人的全面胜利(Joshua19:28-29)。我们可以这样说,凭借律法的以色列人没有彻底征服撒但的国度,胜利的荣耀写在十字架上。耶稣没有带着刀剑,他站在这世界边缘,而今道成肉身,住在人类中间,为黑暗的世界开辟出一条光明之路。耶稣“退到推罗西顿”遇到“迦南妇人”,为将出埃及的工作在十字架上彻底完成。整个旧约都在等候耶稣。

        耶稣进迦南不是突如其来的,预言已经在他到来之前临到了世界。事实上即使在旧约世界,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也并非完全隔离的。所罗门王和推罗王的合作也可以作为预言来解释,当然,它首先是历史(1 Kings7:13-141 Kings9:11-131King17:92King23:13)。推罗人为以色列建筑圣殿,为所罗门王贡献资材,换言之,神的国度里从来有外邦人的财产。推罗王蔑视所罗门王的回赠的城池和土地,则象征着世界并不理解以色列人信仰的真正价值;而臭名昭著的耶洗别,作为那罪恶之城的公主,祸害以色列国,结果成为野狗的食物。世界和天国的征战在这些故事中展开着,所罗门在外邦偶像前的大失败同样在等候另外一位胜利之王的出场。撒但同样从来没有彻底征服世界,它只是统治,却没有胜利;外邦世界一直有神的选民。亚伯拉罕被告知万国因他得福,这话不仅见证在路得身上,尼尼微人的身上,今天,它彻底显示在耶稣和迦南妇人的遭遇上。迦南妇人来见耶稣同样不是偶然的。事实上福音书早为这一幕做了预备。(Mark3
: 8Luke6:17)符类福音见证说,包括推罗西顿人在内的列国人,都前来听到了耶稣的讲道,或者亲眼目睹了耶稣所行的神迹。迦南妇人正是靠这些信息来到了耶稣的脚前——信道是从听道来的。


        2、“耶稣离开那里”——新约背景
        马太福音要告诉犹太人,福音临到外邦,对于以色列“选民”来说,是公义的。以色列人没有资格指控神的道不公平,因为,太1-1520,完整地记载了以色列人弃绝耶稣的大部分过程:

        King Herod and Archelaus2:142:22
        Gadarenes8:34
        his own town9:139:249:313:57
        John the Baptist(11:3)
        the cities(11:20-21)
        Pharisees(12:1, 12:92:1412:15)
        Herod killed John the Baptist13:13

        这里福音书给人类理性一个极大的挑战和嘲讽:如今耶稣进入迦南不是离开埃及,而是离开“神的选民”以色列——在那个“选民国度”里,神的儿子不断从犹太退到加利利,又从加利利退到被以色列人蔑视为狗的外邦之地——在“选民的国度”唯一留给基督的地方,就是十字架。我们能听见福音书为这“悲剧”所做的全部诠释:耶稣降生,世界没有容纳他的地方(Luke2:7);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Matthew 8:20);约翰总结说:“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John1:11)在“耶稣离开那里”这句经文里,我们看见整个旧约世界被翻转过来了,“出埃及”翻转成“出以色列”——人与神的对立从未如此突出地被表现,这场绝对的敌对状态以十字架为终点,在那里,拯救彻底战胜了敌对。然而此时此刻,在法利赛人和罗马人联合统治的地方,以色列同样成了埃及,成了敌基督的国度。因此之故,整个世界都被交付审判;与此同时,十字架向整个世界张开。“耶稣离开那里”让人们永远记得两件事:第一,这世界毕竟是驱赶和钉死基督的世界;第二,正因为如此,神爱世界,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就是绝对不能直观的神圣恩典。神的爱同样是不能直观的,这一原则可以用来阐释耶稣与迦南妇人的故事。

        “耶稣离开那里”之前所发生的激烈冲突,对理解耶稣和迦南妇人的对话同样重要。在15:1-20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争论集中在“洁净与不洁净” Clean and unclean的话题上,犹太读者知道,这个话题对于他们是何等重要(Leviticus11-15, Numbers19)。在法利赛人看来,耶稣推翻了律法书关于“洁净”的基本信条。在这之前,法利赛人就想杀害耶稣,而最近这场争论无疑火上加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无疑,对世界来说,对法利赛人来说,耶稣和他的道是难听难解和令人讨厌的。事实上,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争论具有根本性,它代表者神与非神、上帝与非上帝、神性上帝与人性上帝关于“洁净”与“义”的观点对立。这也是因信称义和因行成义两个原则之间的对立。前者是属天的,后者是属于世界的。这一对立是耶稣激烈论到法利赛人的时候反复说明的,耶稣的观点很简单:“Butthe LORD said to Samuel, "Do not consider his appearance or his height,for I have rejected him. The LORD does not look at the things man looksat. Man looks at the outward appearance, but the LORD looks at theheart."”(Samuel16:7)“神看内心”,这是基督教信仰独一无二的特点,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耶稣与法利赛人不可调和;就是在这一点上,基督教从犹太教进而从所有宗教、道德、伦理和哲学中区别开来;而后,基督教从天主教中分离出来。正是在这一根本点上,十字架是令人讨厌的(加拉太书 5:11)。耶稣正是带着这种“分别”与迦南妇人相遇的,他同样把那“绊脚石”带到了妇人面前(罗马书 9:33)。

        如果我们充分重视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争论的重要性,我们就能更充分地理解耶稣与迦南妇人对话所具有的挑战性。耶稣表面上的否定性和不近人情而里面的爱和怜悯,与法利赛人外边的爱和怜悯而里面的否定性和不近人情,形成了极端的对比。这正是这段故事要告诉我们的。耶稣对迦南妇人的遭遇,不仅否定着法利赛人赖以存在和荣耀的原则,也挑战着整个世界的人性和自义传统。耶稣对迦南妇人的外表“不礼貌”,几乎可以将所有读者推到法利赛人的一边。今天,所有为耶稣“令人讨厌”的话苦苦辩解的人,从根本上恰恰认同法利赛人的观点:“那话是让人讨厌的”。正在在这种辩解中,人性张扬着自己——仿佛人比神更充满着怜悯和爱——然而果真如此吗?

        接下来我们看见门徒代表着我们所有人类的不满走到耶稣面前,希望耶稣回应迦南妇人的乞求。马太福音奇妙地通过门徒的内心启示我们:门徒内心对这妇人的爱根本不是爱,而是因为心理烦恼,“请打发她走吧”。“门徒之爱”代表着法利赛人以及整个“人类爱”的伪善本质,它将所有温文尔雅的表面功夫和道德伪装暴露无疑。人根本没有爱,“我们都像不洁净的人,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我们都像叶子渐渐枯干。我们的罪孽好像风把我们吹去” (赛 64:6)。人类之爱在最“洁净”的地方也充满了盘算(而母爱则是从神来的)。然而就是这个无情世界因“狗”的符号千年来指责神的无情,而正是这个无情的救主拯救了迦南妇人——除了他以外没有救主;而那指责神“冷漠”的人类真实目的无非是“打发她离开”。这正是一些解经家要干的,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打发那些质疑者离开,因为他们的指控令教会烦恼。


  二、神与人

        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借着门徒的话将人之爱与神之爱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展出来。它首先是对上文耶稣与法利赛人之间的冲突的进一步深化,那场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类表面上的爱里面的罪这种“假冒伪善”,与神全然的爱和义之间的根本冲突。

        1、人是什么,人算什么

        我们再看7-9节,耶稣说:“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然后看19节,耶稣说:“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毁谤”。的确,圣经不需要辩护,因为它自己就是最好的辩护。如果人类稍有耐心,对今日所有疑问的回答早已经写在这里,这段经文早已预知并指明和否定了人类的指控,并将人自义、可怜,与审判和拯救分别相连。它直接否定着后来世界对神之爱的控告,以及教会与世界之间的争论——这争论的双方都在以人之爱控告和捆绑神之爱。人不仅假冒伪善,而且对神的爱根本无知——神远比人更了解更知道什么是对迦南妇人的真爱,以及怎样爱。另一方面,迦南妇人作为选民,与“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形成对比,也与半醒之间的门徒形成对比——这是两个“拜”之间的对比,前面是“拜我也是枉然”(1519);后面却是“那妇人来拜他”(1525),“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1528)。在这里,法利赛人所代表的人性不仅是“狗”,而且是狼,是残暴的狼(太 7:15);他们比狗更狡诈,是狐狸(路13:32),毁坏葡萄园的狐狸(歌 2:15),是吞食小鸡的狐狸(太23:37)。然而,他们外面却披着“羊皮”。这羊皮主义者与代罪羔羊之间的对立,写在整本圣经中;最后在十字架上,在各各他到高潮,并被神之爱彻底终结。


        这是一个“羊皮主义”继续作王的世代。表面工夫、假冒伪善、肉身成道、连同“属灵”伪饰下的“只看仪文”、修养心性的“东方主义”,与神的“一言不答”正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对峙着。法利赛主义的酵,法利赛式的控告,成为所有炫耀、论断和争吵的真正本质。在这静默的时代,卡尔-巴特继路德之后再度将人与神之间的无与伦比的鸿沟指给人看,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借着门徒的话,可以看见神与人、罪与义、假冒伪善与神爱世人之间的根本对立:

        那些自以为神甚至比神更义的人——“这些人似乎与众不同,但他在心灵中和历史上显示出来的长处,不过是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面具和扮演的角色。使某人看起来是人中之杰的一切,都只是面具而已。这一切有其自身的价值,但却不是永恒的勋章,不能使任何倏忽即者度过危机而达到永恒的境界。上帝不以这个世界的尺度衡量人”。“上帝对面具不屑一顾。在上帝面前,即使义者也不是以义者的角色,而是以他的本来面目出现的。……一明此理,法利赛伪善主义提出的那些诱人的保证还有什么意义可言?”“某些人的品格和行为堪称自然,健康、真诚、独特吗?某些人心潮澎湃、兴致勃勃吗?,某些人合乎理想、具有个性、温柔体贴、修养高深、壮志凌云、朴实无华、为人可靠吗?”不,“都是偏行正路,一同变为无用。没有行善的,连一个也没有。”那么,或许某些人身上存在着某种意义上更加美好的品质和功绩(宗教的或世俗的,内在的或外在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主动或被动的,理论或实践的品质和功绩)?不,“他们的喉咙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用舌头弄诡诈。嘴唇里有虺蛇的毒气。 满口是咒骂苦毒。” 所谓人的义只是幻觉,在这个世界上无义可言。上帝按照自己的标准结算。他绕过一切“外面”的,即众所周知的,以物态直观显现的东西,根据他自己的理在里面,在隐蔽中进行审判。我们赋予上帝的所谓理,但上帝不赖此为生,因为上帝自有其理。

        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确实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无论对于人类理性还是对于所谓人类道德。于是解经家千方百计将这个故事化装的更理性、更道德、更人性。然而就在这个人文主义运动中,被告的人和审判者神站在了一起成了审判者。这一“私意解经”通过将耶穌庸俗化进而将自己打扮成上帝。事实上,这些人性努力无疑意味着人类更愿意站在法利赛人一边。耶稣这句“狗”的比喻将整个人类精神撕裂了,于是尼采们揭竿而起。在这点上巴特说的很深刻:尼采比批评他的人更理解上帝——然而,被尼采仇恨的上帝才是真上帝。在当代,福音“令人讨厌的地方”都被“人道主义”包装起来了,这一危机未能因巴特神学克制反而愈演愈烈。20世纪的耶稣竟然包容着“人文精神”,而这启蒙之神不包括以下“不近人情”的叙事:除了太1526以外,仅在马太福音中见有:太10 34-39,太1247-50,太1622-23,以及对哥拉汛诸城、对耶路撒冷,特别是对法利赛人和无花果树的诅咒。

        靠人类自性绝不能全面接受神,在“本性”上,人为上帝之敌。因此“人性”特别偏执“神就是爱”这一端,意在“神仅仅就是爱”。人心无法理解上面的经,反证信心从未完全。这未完全之信仰,塑造一“小于一”的神;神不再是信仰的根据,反而仅仅成为信仰之对象,成为小于神的偶像。答案在两方面,第一,神不仅仅是爱。上述相关经文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地狱的存在非常直观地宣告:神不仅仅是爱,人类良好的愿望(如“普救论”等)是没有圣经根据的。第二、神的爱与人的爱不同,很多时候与人理解的爱不同,这爱往往并不按人所望的方式、时间和要求出现——但神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具有拯救能力的爱。理解这样的神同样需要神(圣灵)的怜悯和帮助。若把神解释得更人性,结果造成了人自以为神的狂妄。

        这种狂妄一直胜利地掩盖着无知。无知把持着“复制”的钥匙,在世界的某些地方,“信仰”反而成为最愚昧的力量。在那里,基督里的新自由被一一变卖和垄断,榨取“道德利润”,及各种世俗利害的盘算使羊皮主义成为“潜规则”——有形无形的“许可证”制度复活了“赎罪券”的真义,行为成义借尸还魂。在这末世,假冒伪善(“大罪人”,帖后2:3)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横行霸道,这样不可一世,这样令人窒息,这样令人作呕,却又这样自我感动着。在“因信称义”的名义下“因行成义”却在世界作王。“因信称义”真理在静悄悄中被冒名顶替,被人性掏空,信仰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深刻危机。也许真因为如此,路德和巴特的呼喊可以视为一种绝望,更是对这世代的见证——巴特愤怒地宣告:没有什么在信仰之前首先满足的人性前提。……这“称”是雄辩之词,它无需原因,无需条件,它的根据就是上帝本身,它是无中生有的,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毫无疑问:这是创造,是创造某物,是在我们中,在世界上创造真正的神性之义。因为上帝说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正是在这样的逻辑里面,迦南妇人坦然无惧的来到了耶稣的脚前——而所有假冒伪善抱怨耶稣的世界,他们的另外一根指头,那对这“狗一样不洁的外邦女人”指指点点的那根指头,正僵硬在半空中——法利赛人根本不屑到肮脏并诅咒的外邦来,而门徒只想尽快将“这只狗”打发走。这就是人类,这就是我们。这就是现状。然而,神就是在这绝对的“无”中开始了“创造”之工。

        巴特的“偏激之言”用来解释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再精彩不过了:对耶稣的异议的确并非在谈论上帝,而是在谈论非上帝。“在耶穌身上,上帝摈斥一切急于爬结的举动和一切宗教的恬不知耻。在耶穌身上,上帝的通告是以拒斥、以扯开宽大的裂缝、以故意作出令人极其讨厌的举动开始的。“如果象基督教界所做的那样去除这种讨厌的可能性,整个基督教就成了直接的通告,继而整个基督教也就完了。它成了一种肤浅的,既不能伤筋动骨又不能妙手回春的东西,成了纯粹人性同情的虚假发明;这发明使人忘却神人之间无尽的本质区别(齐克果)。”(Der Romerbrief , Karl Barth,1922)。

        只有上帝是上帝。羊皮主义者高举“圣灵的果子”(加5:22)拍案而起,迎头却正撞上马太福音23章。“圣灵的果子”这些教训重点同样不在果子,乃在圣灵,这果子是从圣灵生的,不是人“修养”的结果。“裁判权”也归于并仅仅归于圣灵——只有神能见证和论定人的果子;有趣的事,保罗和雅各在这个问题上竟然完全一致(罗马书 14:4,歌林多前书 4:3-5,雅各书 4:12),而犹大书说得更为清澈(犹大书 1:9)。这界限是从神来的,神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太7:1)。这教导也直接和“假冒伪善”的批评相联系;我们知道,“假冒伪善”是法利赛人的主要特点,耶穌用这话不断责备他们。“假冒伪善”的表现之一就是法利赛人热衷于“道德论断”,专注于人的外表和仪文以及态度。这始于嫉妒和骄傲,也归于嫉妒和骄傲。约翰福音第八章耶稣和行淫妇人的故事彻底戳穿了这个专以否定他人为己任的世界,神彻底否定了人的否定。人手里都拿着审判别人的石头,但只有耶稣有资格论断那妇人,因为只有耶稣是无罪的,只有耶稣为妇人的罪上了十字架。人不仅靠自己不能结出好果子,靠自己也不能论断别人的果子——无论褒贬。但是感谢神,这“重担”都交托给他了,以便教会能节省更多的时间来崇拜和认识真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如此有限,如果把“论断果子”或“瞩目果子”的无用且有害的功夫节省下来“瞩目基督”,这是何等的福份了。一无牵挂并怀着赤子之心去追求神的真理,这是基督徒在地上最重要的“责任”和福份。因为论断乃是“极小的 事” (林前4:3);而耶和华的救恩才是“极大的事”(撒下 22:51)。然而,一种轻重颠倒的趋向一直在蔓延。

        当然可以竭尽全力地为真理争辩甚至当面责备,但个人道德问题或仅仅言语方面从来不是“护教神学”的对象(何西阿书  4:4 ,提摩太后书 2:14,犹大书 1:3 ,加拉太书 2:11 ),否定性的“道德”高调只是东方宗教和哲学安身立命的根据。

      2、引申话题: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我是自有永有的”

        神令人不快的地方还不仅仅在这里。旧约里的上帝无疑给教会带来了更多的麻烦,而出埃及记  4:21 是最著名的麻烦之一: 耶和华对摩西说,你回到埃及的时候,要留意将我指示你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但我要使(或作任凭下同)他的心刚硬,他必不容百姓去(和合本圣经)。

        关于这个著名的难题,自由意志论等等神学胡说并未给护教运动增加更多光彩,毋宁说给教会增添了更多“形而上学”的麻烦。为了使这位“蛮不讲理”的上帝更人性化,和合本圣经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动作,就是将“或作任凭,下同”这个补充解释加进来,而这个补充解释在圣经正典上根本没有根据,它或者仅仅是某位拉比的一家之言或旁注。建立在“任凭”基础上的护教理论因此完全站不住脚。“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没有别的意思,更不等同于任凭的意思,它就是“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这句经文唯一标准的答案在罗马书第九章:“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 (罗马书  9:18)保罗用一章的篇幅彻底而且直言不讳地宣告:那就是上帝。巴特说:“面对这一上帝的现实性,我们所有宗教-道德的概念都会跌落”。然而“上帝若没有人对他如此怒吼,他就是不称职的上帝”。“基督在旧约也在新约里宣告福音,正是以旨在挑起这种异议为特征的,与其他唾手可得的廉价信息不同”。“人对上帝的概念终于只剩下‘暴君’这一称呼,人对上帝的统治只能揭竿而起。人不愿称上帝为上帝,而这样的上帝才是上帝。……上帝的形象若是与我们人的理解完全一致的某一现象,若是是我们可以发现的某一系列的某一原因,若是我们可以察觉的众多党派的某一党派,这样的上帝就不是本原的、绝对的、永恒的、亲临的上帝,而是非上帝,或者是一种图象和比喻。……教会的人性作品永远不可能是‘他’的作品”。

      当然人可以不信或不接受这样的上帝。然而为什么一定要强迫人相信呢?“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吗?断乎不能。不如说,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如经上所记,你责备人的时候,显为公义。被人议论的时候,可以得胜” (罗34)。这绊人脚的道理,确实让有些人跌到,然而更让加南妇人凭着信心求。巴特说,“这是一个可怕的真理”。然而这真理未必真如此可怕。当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叫法老的心刚硬”,摩西得到的正是信心、勇气和安慰,这安慰与从耶稣这句话得到的安慰是一样的:“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我使法老的心刚硬)。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法老)
(约翰福音 16:33)。

               
        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刚硬”,而在为了谁、谁主宰并战胜“刚硬”。重点不在耶和华和法老的关系,而在耶和华和摩西的关系。神要在法老身上彰现权能,这是罗马书第9章明确给出的标准答案。然而在这“可怕的真理”后面,汹涌着神对以色列人的爱,那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这“刚硬”仅仅是救赎的工具,在这一点上,巴特将摩西和法老放在同一平面上是不合适的。巴特神学在“上帝论”上无疑矫枉过正,仿佛针锋相对提出了“神就不是爱”这样的结论来;仿佛“神就仅仅是烈火”——这与“惟爱主义者”使用的是同样一个逻辑。新正统神学在重返圣经的道路上撇开了“传统”,反而和它所要划清界限的自由神学同流;后者的旗帜是理性,前者“更新”为人的主观性,或圣经之外的圣启——新正统神学在它的中间部分树立着传统的形象,但在两端分别连接着自由派神学和灵恩主义。丧失了客观真理的人类主观性,将创造另外一个小于一的神——这神同样不在是圣经启示的神,而是巴特的主观之神,为要彻底否定世界而造出来的“否定之神”。

        神就是爱。但并非人所圈定之爱,也不仅仅是爱。首先,让法老的心刚硬的目的是怜悯以色列人,因为“以色列是我的儿子”。其次,这怜悯不仅要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也因为神更了解以色列人的局限和软弱,他爱他们就爱到底——神利用法老的刚硬“催逼”以色列离开,也让以色列人在前面的征途中不能轻易回头——如果法老的心不刚硬,以色列人不可能更愿意离开埃及;而即使离开了,他们将更愿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返回去。这是旧约一再给人显示的(申命记  7:18、申命记 29:2136:15、以赛亚书 30:3、以西结书 29:3、撒母耳记上 6:6、以赛亚书 36:6、创世记 12:17、创世记 12:20,出埃及记 10: 2911:1)。最后,当父亲在出埃及之前就预先告诉自己的儿子将遇到苦难,但这苦难却在父亲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再没有这样的安慰更能鼓励儿子“坦然无惧”地向前了。

        在基督徒的个人生活中, “法老的心刚硬”起着同样的作用。“法老的心刚硬” 意味着归正或受洗以前那段日子的某种特殊局势,你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凶险或伤害。这些伤害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你的仇敌就是你家里的人”,因为来自你最亲近的人的伤害才可能真正成为“有使用价值”的伤害。神利用这局势第一要催逼你快些从世界出来,第二还要通过法老追你一程护送你一程,最后让这局势成为你刻骨铭心的记忆,以阻拦你在前面的征战中轻易重蹈覆辙,或返回埃及。考虑我们的罪性和软弱,非此(非让法老的心刚硬)不能完成救恩——在很多时候,法老的心刚硬是对我们的刚硬(硬着颈项)的有效克服。“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没有否认神就是爱,对以色列人来说,它证明神真就是爱。这对法老公平吗?这个答案在保罗那里。但如果神是“任凭”而不是刻意让法老的心刚硬,神对以色列人的爱就会打折扣,神的绝对主权也受到了限制;然而神就是要法老的心得刚硬,神的爱恰恰因此向“选民”显明了。

        通过经文批判textual criticism)我们更可以证明,“任凭一说是没有根据的。正如约书亚记  11:20说:“因为耶和华的意思是要使他们心里刚硬,来与以色列人争战,好叫他们尽被杀灭,不蒙怜悯,正如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除了和合本以外,其他著名的圣经版本都没有补注任凭一说。

        思高本:上主对梅瑟说:「你回到埃及,要将我交于你行的一切奇迹,行于法朗面前;但我要使他心硬,不肯放百姓走。

        圣经新译本:耶和华对摩西说:“你起程回到埃及去的时候,要留意我交在你手里的一切奇事,把它们行在法老面前;我却要使他的心刚硬,他就不让人民离开。

        吕振中译本圣经:永恒主对摩西说∶「你回埃及去的时候,要留意将我交你手里的一切奇事行在法老面前;我却要使他的心顽强,他就不让人民走。

        現中修訂版: 上主又對摩西說:「回到埃及後,你一定要在埃及王面前行我賜你能力去行的各樣神蹟。但是我要使他的心剛硬,不放我的子民走。

        king JamesAnd the LORD said unto Moses, When thou goest to return into Egypt, seethat thou do all those wonders before Pharaoh, which I have put inthine hand: but I will harden his heart, that he shall not let thepeople go.

        七十子译本(Septugint)ειπεν δε κυριος προς μωυσην πορευομενου σου και αποστρεφοντος ειςαιγυπτον ορα παντα τα τερατα α εδωκα εν ταις χερσιν σου ποιησεις αυταεναντιον φαραω εγω δε σκληρυνω την καρδιαν αυτου και ου μη εξαποστειλητον λαον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Septuagint Bible

        Andthe Lord said to Moses, When thou goest and returnest to Egypt, see—allthe miracles I have charged thee with, thou shalt work before Pharao:and I will harden his heart, and he shall certainly not send away thepeople.

和合本注释者可能受到了以西结书中“任凭”一词的影响。 以西结书 20:263932:32,都谈到了“我任凭法老”之类的话,但那里的“任凭”只能是“让刚硬”这个集合概念里面的子概念,却不能将子概念等同与种概念。这一点,通过希伯来文会看到更清楚:


        马索拉Masorite版本:
כא  וַיֹּאמֶריְהוָה, אֶל-מֹשֶׁה, בְּלֶכְתְּךָ לָשׁוּב מִצְרַיְמָה, רְאֵהכָּל-הַמֹּפְתִים אֲשֶׁר-שַׂמְתִּי בְיָדֶךָ וַעֲשִׂיתָם לִפְנֵי פַרְעֹה;וַאֲנִי אֲחַזֵּק אֶת-
לִבּוֹ, וְלֹא יְשַׁלַּח אֶת-הָעָם.

אֲחַזֵּק
חַזֵּק


        “使……刚硬”在这里是及物动词transit),make rigidhardi.e.  perverseobstinateharden(the heart of any one).文本:Ex4:21 and all Ex……(The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by Francis Brown,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S.R.Driver and Charles A.Briggs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Ninth Printing—September 2005P.304)这个动词在“时态”上是Imperfect它说明着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个具体动作。另外,希伯来文是很朴素的语言,即使是比喻也并不复杂。所以任何一个希伯来文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它本身显示出来的意义,“春秋笔法”的过度想象会弄巧成拙。皮里阳求不是希伯来人的性格。所以在某种意义上,神的拣选计划在语言学上同样令人赞叹不已:那充满预言的旧约如果是用中文、甚至希腊文或英文书写的,不知道后来该有多少“精彩纷呈”的宗派了。如果“道可道,非常道”,这还是什么“启示”呢?!

וַאֲנִי


אֲנִי



        这里的主语是“我”(耶和华)。希伯来文使用独立的人称代词Independent personal Pronouns的时候,目的在于强调:Withfinite verbs,where they are often emphatic(though seeminglyredundant).Fundamental Biblical Bebrew, Andrew H. Bartelt, Published byConcordia Academic Press,2000. P.81-82. )直译可以这样表达:是我耶和华要让法老的心刚硬。因此这里的重点根本不在“法老的心刚硬”,而在谁让法老的心刚硬,而这一语意,更远离“任凭”的消极意思,它是强烈主动的。

        在这点上路德是对的,法老的“意志自由”毫无价值:“没有神的恩典的自由意志根本不自由,而是罪恶永远的囚徒和奴隶,因为它自己不能转向善。” “自由意志在本质上就是邪恶的,罪的代价就是死”。路德举出这个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百姓走出埃及,和他们对敌的埃及人是受了谁的激动呢?摩西对百姓明明宣告说,那是“上帝使他们的心刚硬。”诗人引证了同一历史,说:“他使敌人的心转去恨他的百姓”(诗10525)。……此外,他每逢有意惩罚他的百姓所犯的罪,他怎样利用恶人去执行他的工作呢?他的方式是叫谁都知道,这行动的功效是出自他,恶人只不过是他旨意的执行者而已。有时“他发咝声,叫他们从地极而来”(赛526718),有时候如同“以网缠住他们”(结12131720),有时如同以斧头打击以色列的人民。当他称西拿基立为他手中所操纵的斧(参赛1015)。这分明是说,他自己在恶人当中运行。……摩西说西宏王不让以色列人自由经过,“因为上帝使他心中刚硬,性情顽梗,”他随即补充说,上帝的目的,是“要将他交在你的手中”(申230)。上帝既有意使他毁灭,所以他的刚愎正是神要他灭亡的准备。(The Bondage of the Will, 1525

        还有一个类似的问题放在这里:撒母耳记上 15是同类的难题:撒母耳对扫罗说,耶和华现在你要去击打亚玛力人,灭尽他们所有的,不可怜惜他们,将男女,孩童,吃奶的,并牛,羊,骆驼,和驴尽行杀死。

153)我们人类的“爱心”根本不能接受这样的上帝,但以斯帖记告诉我们这位上帝是怎样一位上帝:

亚玛力王亚甲的后裔即“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在他的时代要灭绝亚哈随鲁王通国所有的犹大人(以斯帖记3)。这当然不是上帝意志的全部注释;这些灾难中同样隐藏着“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杀戮,包括自然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是始祖犯罪后人的一般性命运,罪的代价就是死,“亚玛力人”就是撒但之子,黑暗之子;这地上没有一个人能逃避死亡的镰刀。这大悲剧的总结和克服都指向基督。


        “任凭”说在一定意义上有Arminian的影子。Arminian主义者相信:神最初因为预先知道法老王会心硬,所以就任凭他。加尔文的预定论无疑比Arminian主义更正确。然而前不久美国神学界争议激烈的Open Theism显示,预定论的“更正确”也意味着更是浪费时间。Calvinist似乎比Arminian更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然而预定论和Arminian不过都想定义神,平实而论,这些定义在运动中都是失败的——人关于神的“是”与“否”一同变为无用。预定论的每一个字都宣告将神的奥秘发明出来是完全失败;它唯一的胜利就是它的失败,尽管它可以在人的误解面前耸耸肩膀作出高深莫测状,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因为人没有办法在人的范围内将预定说清楚,预定论根本无力消除人的误解。到了今天我们必须明白:甚至并非别人没有理性水平和逻辑能力理解预定论,而是预定论根本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这个能力——理解并说明神的预定。所以加尔文总是带着矛盾的心情看待预定论,但加尔文主义显然过于勇敢、甚至好战了——捍卫预定论带来的麻烦更多;因为捍卫自己并不完全知道的东西(2929;约312)只能带来更大的混乱。与其说他们在与别人争论,不如说在与自己争论——因为他们能说服别人的地方不会比能说服自己的地方更多。

        神根本不需要人的辩护,“先知”的唯一职份是去宣告;神是自己的辩护(启示)。好一点的理论显示它只是仿佛比别人知道,又佯装不是很知道,事实上真的不知道;而用形式逻辑和人类语言根本不能将这种冲突表达出来。不要替代圣灵。隐秘的事是属于耶和华我们神的;除了子没有人见过父,然而就连耶稣谈论天上的事都在使用比喻——人类任何关于“天上的事”的理论和主义有自身的价值,但这价值仅限于地上;它唯一的对象是人,并只能清楚否定的是什么(对人),不可能清楚肯定是什么(对天上的事);肯定方面它只能是隐喻的隐喻。这些隐喻的隐喻是极小极小的事,肯定的越少罪过越小。

        解经学如果试图使圣经更符合“人性”或人的理论,都是危险的。而这无疑是当代神学最大的危险,更是汉语神学最大的危险。正是长期浸泡在成功神学、荣耀神学和“爱”的神学、仪文主义(羊皮主义)之中,当代教会和攻击圣经的人正在合力捆绑上帝。耶和华叫法老的心刚硬,耶稣迦南妇人的故事,正因为这种背景才成为“难题”。然而它根本不是难题,答案很清楚:那就是神。教会记住这句警告是非常重要的:The church that wants tobe relevant has already sown the seeds of its own irrelevance.(OsGuiness, Dining With the Devil: The Megachurch Movement Flirt WithModernity .John T. Pless, 1994 ) 朋霍菲尔(Dietrich Bonhoeffer1906-1945,汉译,朋霍菲尔,潘霍华)在20世纪说了一句很真诚的话,值得当代神学引为座右铭::When God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to die。当上帝呼召一个人的时候,祂是在吩咐他去死。加南妇人来到耶稣脚前,这妇人是“向死而生”真理最伟大的见证人。抗拒死(否定)就真的死了,而将自己放在死地(更准确地说,被置于死地)的人反而活着,或重新活着。我以我的生命为此见证。


        三、羊与狗

        23-28Jesusdid not answer a word. So his disciples came to him and urged him,"Send her away, for she keeps crying out after us."He answered, "I wassent only to the lost sheep of Israel."

The woman came and knelt before him. "Lord, help me!" she said.

He replied, "It is not right to take the children's bread and toss it to their dogs."

Yes,Lord," she said, "but even the dogs eat the crumbs that fall from theirmasters' table." then Jesus answered, "Woman, you have great faith!Your request is granted." And her daughter was healed from that veryhour.


        为了解释的方便,把以下经文用英文转述更合适。当然,其中倍受争议的第26节,应该将希腊原文列出来:



        首先我们看到,神面对苦难有时候竟然是静默的。他不以讨人喜悦的方式,按人喜悦的时间回应人的祷告。当然,有解经家这样解释耶稣的沉默:

        Silence-as-responsewas used by Rabbi's in teaching (e.g., B Ket 77b), and Jesus had usedsilence-as-response in John 8.1-11, to dramatically heighten the event,and may be using it here in this wayHe obviously had SOME point to it, since He did NOT simply send her away immediately

        坦率地说,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说。神既然在这里沉默,我们不妨在一同沉默为好。不过在这之前,我们最好明白耶稣为何事沉默。

        1、“大卫的子孙”与“以色列家迷失的羊”

        迦南妇人呼叫耶稣为“大卫的子孙”(Son of David),“耶稣却一言不答”。有教牧人员解释说,迦南妇人称呼出错,是“耶稣却一言不答”的原因。这种解释不无道理,然而问题远非这样简单。耶稣的沉默是一个过渡时期,是以色列人在埃及受苦400年那个神的沉默期,更是两约之间那400年的沉默期。这个过度时期酝酿着一个伟大的决定性的转折:福音从以色列家扩展到整个人类。静默时代预言这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我们可以详细看马太福音怎样巧妙地处理这个转折的。

        迦南妇人表面上不过是在重复那个“道听途说”的弥赛亚头衔(messianic title),但她的信心告诉读者,她比以色列人和门徒更清楚自己所信的是谁。马太这里的用意有二,第一,回应马太福音第一句话:1:1A record of the genealogy of Jesus Christ the son of David, the son of Abraham。——耶稣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第二,当外邦人呼喊“大卫的子孙”的时候,一个逻辑冲突出现了:以色列人的弥赛亚意味着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外邦人统治)的救主;对外邦人而言,“大卫的子孙”不仅不意味着拯救,甚至还意味着外来的统治。于是答案很清楚:或者以色列人(包括此时此刻的门徒们)理解的弥赛亚错了,或者迦南妇人呼喊错了。这是一个逻辑非常严谨的悬念。它的前面是:太927As Jesus went on from there, two blind men followed him, calling out, "Have mercy on us, Son of David!" 然而耶稣在这里没有直接反驳这个称呼,而是医好了两个瞎子。太927告诉犹太人,耶稣首先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但到了太1521,耶稣开始用这个称呼挑战犹太人,挑战他的门徒。这是马太福音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安排。如果我们再往后看,就会看见耶稣在上十字架前重新定义了弥赛亚及Son of David的概念。22:45If then David calls him 'Lord,' how can he be his son?这是三个阶段,耶稣和迦南妇人的对话正处于中间的转折点上。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的,正是耶稣对门徒关于外邦人的三次不同谈论。

        门徒为了耳根清静希望耶稣尽快满足妇人的要求好打发她离开,然而耶稣对门徒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是中间一次谈论,是过渡。在这之前,“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Matthew10:5-6)。在这之后:“耶稣进前来,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或作给他们施洗归于父子圣灵的名)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Matthew28:18-20)最早和最后的讲论之间的“矛盾”事实上通过中间这次讲论贯穿起来的。首先,“福音全球化”是有计划有阶段性的,但这不同阶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时期。

        在这里,耶稣首先肯定自己就是旧约先知们预告的弥赛亚,就是那位来寻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羊的那位弥赛亚。失羊的比喻早在福音书之前,先知耶利米和以赛亚就谈到:Mypeople have been lost sheep; their shepherds have led them astray andcaused them to roam on the mountains. They wandered over mountain andhill and forgot their own resting place. Jeremiah 50:6We all,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 each of us has turned to his own way; and the LORD has laid on him the iniquity of us all. Isaiah53:6)所以,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话首先是回到旧约。然而耶稣这句话的用意不仅如此,因为按犹太人和门徒所理解的弥赛亚,他就没有责任帮助迦南妇人。这个矛盾于是提交给门徒,也提交给所有犹太读者:如果耶稣帮助了迦南妇人,他就不仅仅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耶稣并没有否定(反而是肯定)了旧约的预言,但同时将这预言的普世性意义发明出来了,至少将问题呈现给那个时代。

        2、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因为爱,她来到主的面前再次呼求:“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在这黑暗的世界,人类的困境和最后的希望通过妇人的一个动作(拜他)和一句话(主啊,帮助我)彻底显示出来的。人类的个体性悲剧还表现在,那些表面上可以提供帮助的力量从来没有真正愿意和能够帮助过她。这是她来拜耶稣的根本原因。她已经走投无路了。然而,与妇人的祈祷形成对比的是耶稣的回答:“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这里面实际上有几个对比。首先是耶稣与门徒态度的对比,然后是耶稣与妇人态度的对比,最后是耶稣两次说话中羊与狗(以色列的儿女与妇人的女儿)的对比。在整个对比中,耶稣把自己完全放在人性同情心可以控告的位置上,这恰恰是这段福音的奇妙之处。当耶稣最后充满感情地说“啊,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 "O, Woman!"--a Greek construction in Hellenistic Greek, not Classical indicating deep emotional response Carson, EBC, Matthew, p.356). 的时候,人类救主的心肠才以自己的时间和自己的方式展示在我们面前。奇妙的是,耶稣的拒绝姿态并没有给妇人带来额外的伤害,反而使妇人更从容更聪明地说出了这句话:“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而其结果,则更是极大的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妇人显然没有受到任何羞辱,然而耶稣清楚无疑地说了“羞辱”她的话——只有读者受到了伤害,甚至产生道德义愤。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首先我们要打消那种试图重新解释“狗”的含义来缓解冲突的努力。在语言学上,这种努力从来没有充分的根据,因此它一直未能成功地说服非基人士的攻击也是情理之中的。耶稣的确并没有羞辱迦南妇人,但其姿态显然是拒绝性的。如果我们把耶稣的态度解释的非常温和具有肯定性,那么,在逻辑上必然与迦南妇人的信心形成矛盾。“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乃是因为妇人必然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并克服了它,否则这称赞就是不成立的。所以真相在两极之间:耶稣的态度在表面上不是羞辱性的,但也绝不是柔和慈祥的,而必然是否定性、拒绝性的。

        总体上说,狗在圣经话语中是否定性的,为犹太人所憎恶和蔑视。它首先是对外邦人的蔑称。这一点中国读者也许不难理解,称呼外邦人为禽兽,道德上的“人禽之辩”,以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等“终极关切”,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一些著名圣经辞典一致认为,犹太人用狗来诅咒外邦人在近东地区一直是个传统。以下词条可见一斑:

        1DogsOurearliest evidence for the domestication of the dog comes from thePalegarra Cave in Iraq, ca, 10,000 B.C.E.Feral Pariah dogs roamed inpacks on the out skirts of towns (PS 59:6, 14: Rev 22:15) Deut 23:18.Inthe bible, the dog is always spoken of in contempt. The Archor Bible dictionnary David-Noel Freedman etc. 1992 VI P1143

        2there are rabbinical sayings which designate godless people and heathen as dogs。(The interpreter’s bible, George. Archur Buttrick, 1951. P441-443
 
        3Dog:
כלב , kuwn,kunarion

        aboth in the OT and the NT, are usually of a contemptuous
character.A dog, and sep. a dead dog, is used as a figure of insignificance.( 1Samuel 17:43,24:14,2 Samuel9
: 8, 2king8:13).b)Other passages express byinference the low esteem in which dogs are held. Nothing worse couldhappen to person than that his body should be devoured bydogs.(1King14:11,16:4,21:19,23. Job30:1, Philippians3:2, Rev22:15,Mt.7:6, Isa.56:10, etc.) c)The pariah dogs of Syria and Pal. resemblethe jackals, esp. in color and in tail……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adedia 2, James ORR, M.A., D.D., 1929. P867.

        4Dogswere highly esteemed and possibly even worshiped in Egypt, and theywere popular in Mesoptamia as hunting companions. Dogs are depicted onAssyrian reliefs from the 7C.B.C., the Hebrews, however, viewed themwith utter disgust. But in Eccles.9:4, “a living dog 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 (Harpper’s Bible Dictionary, Paul J. Achtemeier, 1817.)

        5Even under modern conditions packs of dogs may become a menace in the ner East if they are left uncontrolled.Dictionary of the Bible, Janes Hastings, 1963, P220

        在巴勒斯坦地区,唯一与犹太人的审美偏好相类的是希腊人,希腊人爱用狗比喻淫妇The Daily Study Bible : The Gospel of Mark,William Barclay,1982)。几乎是为了强调这一点,马可福音清楚地告诉读者,这个迦南妇人是希腊人:The woman was a Greek, born in Syrian Phoenicia. She begged Jesus to drive the demon out of her daughter. Mark7:26)在这之前,没有人会忘记,耶稣刚刚用狗做了另外一个著名的比喻: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7:6"Donot give dogs what is sacred; do not throw your pearls to pigs. If youdo, they ma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hen turn and tear youto pieces)。这个比喻显然是犹太传统的一部分:

Isaiah 56:11Theyare dogs with mighty appetites; they never have enough. They areshepherds who lack understanding; they all turn to their own way, eachseeks his own gain.

        解经家为了解脱道德困局首先发现,耶稣这里使用的狗的概念与圣经其它地方完全不同。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发现。除了耶稣和迦南妇人的故事之外,狗在圣经中都以כלב kuwn1) a dog  2) metaph. a man of impure mind, an impudent, gender ,masculine)来表示的,惟独在这里,耶稣用的是kunarion,
a little dog .gender, neuter;number, plural)。当然,这一区别是和合本中文圣经无法显明的。以此为基础,教会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将a little dog 进一步可爱化,相对与启示录最后一章被诅咒的城外野狗(Revelation 22:15kunarion被理解为有家有主人的狗,这一点在马太福音相关经文中似乎可以得到印证。然后再进行现代性的解释:kunarion就是可爱的小宠物狗pet"puppies" (the Greek word for 'dog' here is not the standard, 'outside'dog--which MIGHT BE an insult--, but is the diminutive word, meaning'household pets, little dogs'.因此,the woman apparently took no insult, nor was discouraged at all。然而,这些解释并非没有问题:


        a)Diminutivesword for dogs: doggies, puppies, thus indicating that he did not reallydespise foreigners, as many other Jews did. But late Greek usesdiminutives carelessly, and we do not know what Semitic word Jesusmight have employed. b) “many disciples regard Gentiles as dogs; whathave you and I to say to that?” In other words, he is trying to teachhis followers a lesson, but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this in the story,and it seems strange that, when the women was deeply distressed overher daughter’s illness, he should needlessly keepher in suspense. c)or he is simply testing the sincerity of herhumility and faith. D) the story represents a new stage in Jesus’ viewof his own mission from Jews to Gentiles. The interpreter’s bible, George. Archur Buttrick, 1951 P441-443

        耶稣的比喻被一些解经者划分为两类,一类与天国有关(dealing with the kingdom of God),另一类则用于每一个(everyman)。在太1526中,宴席作为天国的意像是标准(sdandard way)的,与同时代拉比们的比喻没有什么不同,而宴席也是耶稣谈论天国时候常用的比喻。这一“标准化”的比喻同样将“个人羞辱”的意味消解掉了,因为它处理的是一种“类”现象。这点通过希腊文看得更清楚。kunarion显然是小狗,这个diminutive word用意在两个方面,第一,是相对于儿女(小孩)来说的,是修辞上的对比;正如“碎渣”(psichion,小饼)同样取意“小”一样。其次,则是取其中性(neuter)和复数(plural),指全体“迦南”人,是类概念。正因为迦南妇人是希腊人,所以她当然能领会这其中的细微差别。kunarion不再有明显的野狗、母狗等羞辱意味,而其整体性的指代,进一步消减了这种犹太色彩。换言之,耶稣的话在这里是去犹太化的,因此没有形成对迦南妇人直接的个人羞辱。但是,“小狗”毕竟也是狗,其否定性、拒绝性并没有消减,正因为如此,这句话才可能构成对迦南妇人信心的挑战。如果把kunarion解释为对迦南妇人的“鼓励”,则把整个意思完全颠覆了。


        3、信心与圣灵

        不理解圣灵的工作,就不可能理解迦南妇人的信心。在迦南妇人的故事中,神父、圣子和圣灵的同在常常为解经家所忽视,这是令人奇怪的。

        首先,神是无所不知的神,神知道结果,所以才采取拒绝姿态挑战迦南妇人的信心。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神的爱是何等的长阔高深,超过人所求所想的。神“预定”帮助迦南妇人,又额外“预定”给她信心的功课,又通过迦南妇人,祝福整个教会的信心;这一切恩典,除了启示,不是“人性”所能认识和分辩的。人论断神的时候,无非是把神当人来看待,然而拯救迦南妇人的那位神,根本不依赖人类的逻辑而存在——被造者不能论定创造者。

        其次,迦南妇人的信心根本不是从人来的,而是从神来的,而是从圣灵来的;所以才这样勇敢无畏,又充满机智和活力。而这一点,圣经早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作为四福音书的第一本“释经书”的罗马书,这样谈到人的信心:“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罗1011-13)为什么“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我们的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我们心里” (罗马书 5:5)。

罗马书814-17进一步解释说:“因为凡被神的灵引导的,都是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迦南妇人的信心何等的大,乃是因为圣灵与她同在。迦南妇人也被视为祷告的模范人物,然而,“……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罗马书
8:26)保罗在歌林多前书 12:3说:“所以我告诉你们,被神的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路加福音 11:13则是经典的解释:“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当耶稣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的时候,他岂不同时谈论这句话吗?事实上我们更可以借着这个故事返回创世之初:“起初神创造天地。

2 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11-3)创造之工是父、子(道)、灵三位一体的工作。耶稣在迦南,拯救是重新创造。

        也许我们用耶稣自己的话来解释迦南妇人的信心更为清楚:“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约翰福音  10:14)“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约翰福音 10:26)迦南妇人并非狗,而是主的羊。耶稣指着所有的“迦南妇人”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约翰福音106)这羊是从哪里来的,乃是父(借着圣灵)赐给子的:“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约翰福音1029

        事实上,通过迦南妇人的背影我们能看见被召的那些门徒。如果我们不是非常粗心大意的话,我们应当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耶稣一声呼唤,这些门徒就“舍弃一切跟从了他”;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多余的解释。最多的话是“先生在哪里住”。马太被召的场景更有代表性。当然我们可以解释说耶稣是神,所以凡事都能。但这并不是具体答案。也不能大而言之说使徒们通过其他渠道知道耶稣,所以一直等候他呼召——事实上一直到十字架,他们对弥赛亚的身份仍然是模糊的。没有别的原因,他们是圣父上帝通过圣灵上帝为圣子上帝预备的。


        在教会“穷的只剩下态度”的世代里,祈祷圣灵把我们带领到推罗西顿的现场去。迦南妇人的信心是个奥秘;但在信心里这奥秘不再是奥秘。神借这个故事诉我们这些常识:很多时候,他让法老的心刚硬是为了救我们,因为他知道我们是谁——我们应该这样认识一切苦难;神拒绝我们(象拒绝迦南妇人)更是为了接纳我们;因为他要将圣灵浇灌在我们心中——我们应该这样认识一切喜乐。”这见证更应该面向“迦南之后”。当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接下来耶稣开始了十字架的道路:“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1529)。再后就是走向耶路撒冷。当耶稣说“给你成全了”的时候,这是赦免和拯救,与此同时,整个推罗西顿的罪已经归到了耶稣自己身上。罪的代价乃是死,这死如今归于一人。迦南妇人的女儿活了,因此耶稣必须死。“申初的时候,耶稣大声喊着说,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翻出来,就是,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可1534)。亚玛利人头上的镰刀突然停在半空;迦南妇人和她的女儿在死亡的牢狱中被宣告自由;这新自由、新生命把神的儿子因果相连地送上了十字架——这被世界指控为“冷漠”的神在十字架上最后一句话却是空前绝后的胜利宣告——“成了”(约1934),It is finished。阿们!

        20073月于XXX大学




Important Resources




        The Bondage of the Will, Luther, 1525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John Peter Lange, 1960.

        A homiletic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hew,
Rev. w. Sunderland Lews. M. A. and Rev. Henry M. Booth, P383


        Thebook of concord: the confessions of the Evangellcal Lutheran, AugsburgFortress. Edited by Robert Kolb and Timothy J. Wengert. 1941.

        Der Romerbrief , Karl Barth,1922


        The Archor Bible dictionnary David-Noel Freedman etc. 1992.

        The interpreter’s bible, George. Archur Buttrick, 1951.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adedia 2, James ORR, M.A., D.D., 1929.

        Harpper’s Bible Dictionary, Paul J. Achtemeier, 1817.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Janes Hastings, 1963

        What Does This Mean: Principl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James W. Voelz, 1977.

        Nahum M.Sarna,Exploring Exodus: The Heritage of Biblical Israel. New York:Schocken Books, 1986

        The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by Francis Brown,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S.R.Driver and Charles A.BriggsHendrickson Publishers, Inc.Ninth Printing—September 2005

        Fundamental Biblical Bebrew, Andrew H. Bartelt, Published by Concordia Academic Press,2000.

        Os Guiness, Dining With the Devil: The Megachurch Movement Flirt With Modernity .John T. Pless, 1994

来源:                                                                                                                 海外基督徒论坛





最后编辑quanyuan 最后编辑于 2009-12-16 22:39:4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