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格林伯格 著 / 杨起 译
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拍过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该片于1993年荣获了七项奥斯卡大奖。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德国企业家辛德勒的故事。辛德勒在纳粹集中营里曾营救过一千名犹太人,他因此获得了全世界的尊敬。其实与辛德勒营救计划的同时,有一位波兰女子也在行动,她名叫伊蕾娜·森·德勒,那时候,她的故事在波兰之外无人知晓,即使在二战之后,即使在波兰境内,了解她事迹的也只有几位历史学家。波兰政府对她的英雄事迹实行了全面封锁,不允许史书记载,而她本人也从不主动向别人讲述自己当年做过的事情。直到1999年,她的故事才被发掘。
发掘她故事的是美国堪萨斯州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学生们为了完成题为《纳粹大屠杀中的英雄》的毕业论文,而在搜集资料时发现了伊蕾娜。关于伊蕾娜,学生们找到的资料很少,但是很少的资料却披露了一个很大很惊人的数字:她拯救了2500名犹太儿童!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为什么史料对她的记载如此之少?这真令人匪夷所思,学生们以为她早已作古,因此,试图去寻找她的墓地,然而却一无所获。其实,她没有死,仍然在世,已九十七岁了,住在华沙市中心的一座养老院里。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时,伊蕾娜是一名护士,在华沙社会救济局工作,负责管理华沙的救济食堂。1942年,纳粹在华沙建立了一个
Ghetto,即犹太人集中居住区。伊蕾娜看到居住区内极差的生活条件,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于是参加了“支援犹太人委员会”,并查清了华沙市有多少卫生防疫机构。德国入侵者担心出现斑疹伤寒大传播,因此允许波兰人管理那些卫生防疫机构。伊蕾娜利用工作之便很快与许多犹太家庭建立了联系,并试图说服家长把孩子交出来,让她设法把孩子们带出集中区,可是家长们反问道:“你能保证孩子一定能活下去吗?”她坦率地说:“我没有成功的把握。”母亲们和祖母们不愿意和孩子们分离,伊蕾娜深深理解,因为她也是一个母亲。可是,如果孩子留在Ghetto里,那就只能等死了。
有时候,当伊蕾娜和助手去探访一些犹太家庭、试图说服他们改变主意时,却发现那些家庭已经被强行押上火车,驶向死亡之地了。此景此情更加坚定了伊蕾娜救助犹太儿童的决心。她一方面尽力说服父母们交出孩子,一方面尽力安排孩子们转移。她开始把一些孩子说成斑疹伤寒患者,用救护车运走。为了把孩子运出去,她使用了一切可用的东西:垃圾袋,工具箱,商品包装箱,装土豆的袋子,棺材.....凡是能用的都用上了。社会救济局在华沙有十个分局。她在每个分局都至少争取到一个愿意帮助她的人,他们制造了千百份假证件,假签字,这些假证件就成了被救犹太儿童的临时身份证。
在战争期间,伊蕾娜总是盼望着和平的到来,她不仅仅想让这些孩子活着,她还想让这些孩子有朝一日恢复自己的真实姓名,了解自己的身份,所以,她产生了保存这些孩子身份资料的念头。她把每个孩子的姓名履历记在小纸片上,放入罐头瓶,埋在邻居家的一棵苹果树下,就这样,她完整保存了被她救护出来的2500名犹太儿童的名单。
不幸的是,纳粹获悉了她的救援行动,1943年10月20日,盖世太保逮捕了伊蕾娜,把她关进了Pawiak监狱,并施以严刑拷打,伊蕾娜是唯一知道那些孩子的姓名和领养者家庭地址的人,但她从未说出任何一个合作者的名字,也从未说出任何一个被救儿童的名字。在多次拷打中,她的脚骨和腿骨被打断了。在牢房的草垫子里,她意外地发现了一张耶稣像,她一直把耶稣像保存在身边,作为自己受难的物证。1979年,她把这张耶稣像送给了教宗约翰·保罗二世。德国纳粹分子从她的口中得不到任何东西,于是判处她死刑,但在在通往刑场的路上,押解她的士兵竟然放走了她。原来,波兰的抵抗运动成员事先买通了押解她的士兵。伊蕾娜若被处死,那么,被救孩子的名单可能就永远被埋在苹果树下了。获救后伊蕾娜以假名继续工作。然而,在官方的记录上,她已被执行死刑了。
战争结束后,伊蕾娜挖出了埋藏在苹果树下的名单,并开始寻找领养那2500名儿童的家庭。绝大多数孩子的亲生父母都死在了集中营里, 但是孩子们还有亲戚分散在欧洲各地, 伊蕾娜想法让孩子们和亲戚团聚。孩子们还记得她, 但只知道她的假名:Jolanta,约兰塔。
多年之后,当她的事迹,配着她的照片,登在报上的时候,许多当年得救的孩子给她打来了电话:“我还记得你的模样...我是这些孩子中的一个...多亏了你,我们才有今天的生命,我想来看望你...”
伊蕾娜的父亲是一位医生,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死于斑疹伤寒。父亲曾经教导她说:“要永远帮助一个掉到了水里的人,不管他信什么教,不管他是哪国人。帮助别人应该是你每天发自内心的需要。”
盖世太保严刑拷打给她留下的伤痛使她多年来离不开轮椅了,她从不把自己看成一个英雄,也从来没有因自己的行动而自负。每当有人向她问起这方面的问题时,她总是说:“我本来可以做的更多,自责将伴随我到死。我播下的不是粮食的种子,而是做好事的种子。尽力组成做好事的链条吧,让大家都来呵护它,让好事越做越多。”
后记:
2006年10月,伊蕾娜·森·德勒,时年96岁,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这部小片,我收到的是西班牙文本,作者没有署名。我觉得应该将其译成法文并广为传播。时至今日,我不知道这位英雄是否仍然在世。(米歇尔·格林伯格2008年2月写于耶路撒冷)
一位加拿大朋友将格林伯格的法文文本发给了我,读后甚为感动。我觉得应该将其译成中文并广为传播。不译,心不安啊。
(杨起2009年12月译于北京)
蔚蓝色